智慧減碳新解方: XR×AI 推動淨零轉型再進化

圖片來源: @Canva gettyimages

在科技圈快速發展的同時,全球仍在邁向淨零碳排的路徑上,數位轉型不僅僅是一場科技革命,更是一場關乎生存的永續競賽。隨著氣候危機警報頻傳、能源危機與碳邊境稅(CBAM)等法規逐步上路,亦或是近日歐洲電網頻頻響起限電警報,都顯示全球對能源依賴與高碳營運的反思愈發迫切。企業與政府無不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而對於仰賴跨國協作或即時溝通的產業而言,傳統仰賴出差與實體設施的營運模式,已無法滿足未來對低碳、高效的數位溝通需求。

在這樣的時代浪潮下,XR 延展實境(包含 AR 擴增實境、VR 虛擬實境與 MR 混合實境)技術,正協助為企業打造低碳營運與智慧協作的關鍵策略,XR不再只是未來感的代名詞,而是數位永續轉型的重要推進器。透過 XR 實現的虛實協作,大幅減少不必要的跨洲差旅及其衍生的碳排放。而虛擬訓練則在高風險或複雜產業中,透過沉浸式模擬取代實體教具與場地,減少耗材、人員安排與能源浪費,同時提升學習效率並降低碳足跡。

XR 的永續潛力:虛實協作、沉浸訓練,重新定義碳效率

談永續,多數人直覺地會想到能源效率,但事實上,「減少不必要的耗能行為」本身就是一種戰略性節能,而這正是 XR 技術的最佳舞台。

傳統跨國會議、產品設計審查、員工訓練等活動,過往多仰賴實體場域與高頻移動支撐,所衍生的碳排放與資源浪費可觀。而透過 XR 所構建的沉浸式虛擬場景,全球團隊可在虛擬空間中即時進行協作、模擬與培訓,無需飛行、無需布建實體教具,有效降低碳足跡與時間成本。

XR已廣泛應用於外科手術訓練,醫護人員可透過擬真的沉浸式模擬情境,進行精密操作演練,取代高風險、耗時且高成本的實體訓練,大幅減少耗材等能源浪費。圖片來源: 宇萌數位科技

在航空、能源、製造與醫療等高專業、高耗能場域中,企業已紛紛導入 XR 技術進行遠距訓練與模擬實操,取代高風險、耗時且高成本的實體訓練,大幅減少耗材、人員安排與能源浪費,這些應用不僅提升作業安全與效率,也在無形中改寫了永續營運的基本邏輯。以醫療領域為例,XR已廣泛應用於外科手術訓練,針對呼吸道處置、外傷性氣胸、止血與傷口處理等高風險情境,透過擬真的沉浸式模擬情境,醫護人員可進行如環甲膜切開、胸腔引流等精密操作演練,大幅降低實體訓練中所需的場地、人力與耗材資源,並減少差旅需求,成功節省噸碳排放。

XR 不只是訓練工具,更是推動臨床教學永續化的關鍵技術,後續整合AI技術,醫師可於手術中即時擷取患者內部影像與生理數據,優化診療判斷;同時,在遠距醫療與復健領域中,XR 將成為解構時空限制、提升醫療可近性的關鍵解方。當醫療教育與服務能以數位方式「去中心化」,不僅能節省了大量物理資源與能源成本,更為偏鄉醫療、長照機構等高碳負擔地區創造低耗能、高效能的新選項。

換言之,當 XR 被納入碳盤查系統,並作為醫療流程重設的一環,其貢獻將不僅止於技能提升,更體現在環境永續、社會公平與產業責任的交集上。這正是新世代醫療數位化,從「創新」邁向「永續」的關鍵轉捩點。

透過AR技術指導員工完成複雜裝配任務或日常操作流程,結合即時指引與遠端支援,降低錯誤與提升產品品質與整體生產效率。圖片來源: 宇萌數位科技

在智慧製造場域,XR 正逐步重塑傳統產線邏輯,從高人力密集、高碳排的操作模式,邁向虛實整合的數位轉型典範。透過AR技術指導員工完成複雜裝配任務或日常操作流程,結合即時指引與遠端支援,不僅能降低錯誤率與損耗,更可提升產品品質與整體生產效率。XR 的應用延伸至高風險場域模擬、實體訓練流程虛擬化,讓企業得以在不耗費大量物理資源的情況下,快速培訓新人並封裝資深技術,轉化為可重複利用的組織資產,有效因應缺工與技能斷層問題。而結合 AI 辨識與機器學習,XR 技術更能導入設備預警維修、智慧排程與即時決策分析,打造出能快速應變的智慧製造指揮中心。

XR 技術不僅取代部分實體操作、降低實作材料與場地能耗,亦可結合 AI 辨識與機器學習,導入設備維修、智慧排程與即時決策分析。圖片來源: 宇萌數位科技

在節能降碳方面,XR 技術不僅取代部分實體操作、降低實作材料與場地能耗,亦可透過遠端協作與虛擬維運減少交通碳足跡,是實踐 ESG 與碳中和承諾的強力助攻。

然而,這一切高度智慧與即時的XR與AI應用場景,背後其實是一場低碳基礎建設的攻防戰,XR 的運作仰賴 AI 推論、GPU 圖形渲染、即時通訊與雲端串流等高密度運算資源,若缺乏能源效率管理,反可能成為高碳耗的「隱形負擔」,因此,打造真正永續的 XR 生態系,必須從技術底層著手:包括導入低功耗 AI 晶片、部署智慧資源調度機制進行動態負載平衡、建構邊緣運算架構以降低傳輸能耗,並發展以再生能源驅動的綠色雲端資料中心與次世代 5G/6G 通訊設施。當這些基礎建設到位,不僅能穩定支撐產線XR應用,更將引領製造產業走向高效、低碳、韌性共存的新數位典範。

通往綠色未來的虛實之橋

在下一波數位轉型浪潮中,「永續」不再只是品牌標籤,而是核心指標,政府與產業組織在此過程中也扮演重要角色,可制定 XR 綠色標章與節能分級制度,推動軟硬體廠商投入低碳創新,並透過跨部會、跨產業的合作計畫,加速永續 XR 的應用場景落地。

當AI 與 XR 的整合將真正創造一個虛實融合的未來世界,為各行各業的數位轉型、產業升級提供關鍵動能,並在永續發展的框架下,實現更高效、更具韌性的人力與資源運用模式,這正是未來智慧永續營運不可或缺的一環。

XR不只是連接現實與虛擬的橋梁,更是通往綠色未來的科技軌道。如同 AI 與 XR 的深度融合將帶來智慧新視界,永續與 XR 的結合也將開啟低碳新篇章,為全球數位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永續機遇。

更多文章

XR淨零綠碳平台驅動企業達成ESG與數位轉型雙軸線

文/白璧珍

XR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XR(擴增實境)、AI(人工智慧)和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成為當前商業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趨勢。這三者的結合,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圖片來源:ChatCPT@images

前陣子在一場訪談中,有節目主持人訪談我對AR技術前景的發展看法,因為蘋果即將發布2024 WWDC全球開發者大會,而市場對於Apple Vision Pro的銷量不如預期持悲觀看法,甚至微軟的HoloLens 2開發團隊解散與停產等訊息也一直不斷出現,而Meta放棄元宇宙計畫並解散ARVR研發團隊之聲浪也層出不窮。不過隨後於9月下旬發佈的Meta Connect 2024對許多人來說又振奮了一波,其AI語言模型能力、Ray-Ben  Meta眼鏡的時尚感結合AI語音功能、以及全息AR眼鏡Orion原型,都讓大家不禁發出WOW的讚嘆,也如同我之前在訪談中所談到的,XR科技或許在某個時間點上會有漲跌互見的狀況,但長期趨勢不可能退潮,反而會隨著與AI、Gen AI、5G通訊等技術或議題的融合,顯得更加有趣並前途無量,而這邊要提及的則是和另一個全球性重要議題「ESG」的關聯性。

在當前氣候變遷與全球化的背景下,環境、社會和公司治理(ESG)與數位科技的發展成為了政府、企業和投資者日益關注的重要課題。聯合國也在2015年提出了SDGs「永續發展目標」(Sustainable Development Goals, SDGs),包含工業化、創新與基礎建設、消除貧窮、性別平權、生態保育、優質教育、城鄉發展等17項目標已經獲得193個國家認同,並成為2030年前努力達成之目標。現今ESG和SDGs已不僅是企業的道德責任,也逐漸成為其長期成功的關鍵指標。而近年來數位科技之快速發展,在疫情後更是帶動了產業數位轉型之趨勢,企業轉型身手的快速與準確,已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指標。而在ESG與數位轉型的兩大趨勢下,企業若能將數位轉型與ESG策略整合並趨於一致,將對企業帶來高成長價值(PWC, 2022)。本文將探討XR(擴增實境)、AI(人工智慧)和ESG(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成為當前商業運作中不可或缺的三大趨勢。這三者的結合,不僅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商業機會,也為全球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

不可諱言的,XR技術的興起使得遠程協作成為實際可運行的企業運作模式。無論是通過虛擬實境(VR)、增強實境(AR)還是混合實境(MR),這些技術都能夠打破地理限制,讓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團隊能夠無縫合作。特別是在當前全球疫情後的環境中,企業對於遠程工作和培訓的需求大幅上升,XR技術正好迎合了這一需求。透過XR,員工可以在任何地方通過各種設備,如手機、平板、PC和AR/MR眼鏡等跨載具,即時進行交流與合作,無論是解決問題、進行產品展示,還是執行培訓課程,這些都變得更加高效與便捷。

圖 宇萌數位科技
XR技術在工作與訓練上的應用成果

隨著XR技術的進步,許多企業已經開始探索其在工作與訓練中的應用。具體而言,XR技術可以實現SOP(標準作業程序)流程的數位化,這不僅提升了工作效率,還減少了因操作不當而造成的錯誤。例如,製造業開始轉化產品說明書的使用,透過AR技術來指導員工完成複雜的裝配任務或輔助日常操作流程,透過增強實境的即時指引,員工可以更快速且準確地完成工作,從而降低生產成本並提高產品質量。

圖 宇萌數位科技

在培訓方面,XR技術同樣表現出色。傳統的培訓方式往往需要大量的時間和資源,而通過XR,企業可以創建虛擬的培訓環境,讓員工在安全的空間中進行模擬訓練,不僅提高了學習的成效,還縮短了培訓時間。而醫療產業目前也正積極導入醫生的培訓,使用VR模擬手術的各種情境,這樣的訓練方式讓醫生在實際操作手術之前就能獲得豐富的經驗,有利於醫療技術的傳承與成功率。

圖 宇萌數位科技
AR Collaboration跨國界的協作

隨著企業逐漸全球化,跨國界的協作變得愈加重要。XR技術的普及使團隊成員可以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協作。無論是在不同的工廠區域還是不同的國家,團隊都能夠通過AR技術進行溝通與問題解決。這一點在產品開發、客戶支持、維護服務與調整產能等方面尤為明顯。透過AR技術,技術人員可以在現場與遠端專家即時定位與即時聯繫,並透過AI語音即時翻譯,獲取專家端的精準建議和解決方案,從而大大提升了問題解決的效率。

圖 宇萌數位科技
數位轉型與ESG目標的實現

企業的數位轉型不僅僅是技術上的升級,更是商業模式的再造。XR和AI的結合使得企業能夠在數位化的過程中充分實現ESG目標。ESG理念強調企業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也應重視環境和社會責任。XR技術的應用在節能減碳、節省差旅成本等,展現了巨大的潛力。

例如,某些國際企業已經開始在透過XR遠程協作平台進行跨國設備維護與管理,甚至成為碳盤查工作的有利工具。XR後台還可紀錄工作歷程與所對應的碳排放數據。通過這些數據,企業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自己在實施遠程工作的過程中所帶來的環境影響,並制定減碳策略。遠程協作減少了員工通勤所產生的碳排放,並且減少了傳統辦公空間的能源消耗,進一步促進了企業在ESG方面的策略。

成本降低與增加產能的驅動力

除了環境效益,XR技術的應用還能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透過數位化的SOP流程,企業不僅能夠提高工作效率,還能減少培訓和錯誤所帶來的成本。無論是產品開發還是客戶服務,XR技術都能夠幫助企業在降低人力資源成本,同時提高產能質量,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占據優勢。

XR、AI和ESG的結合正引領著企業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隨著XR技術的不斷成熟,企業將能夠更加靈活地應對市場變化,實現數位轉型,並在此過程中達到ESG的可持續發展目標。這不僅是一場技術革命,更是商業模式和企業責任的深刻變革。XR輔助了企業在追求利潤的同時,也同步將數位化與ESG目標趨於一致,才能在全球市場中立於不敗之地。

更多文章

破除虛實界線,信仰的無遠弗屆─宗教與科技的「神」交會

(圖片轉載自THE HOLY CITY VR官方網站)

近幾年,元宇宙、AI等科技的高速發展對人類的工作與生活產生翻天覆地的影響。透過新興媒介與工具得以轉化知識訊息、推動各式各樣的數位轉型,具體來說,在XR(延展實境)技術的加持下,其「跨時」、「跨距」、「可視化」的特性不僅協助高風險產業以絕對安全的方式進行不限次數的模擬訓練,也能應用於觀光、教育場所,實現更高效率、低成本的寓教於樂體驗。除了解決各大產業的痛點需求,為大眾帶來顯著的實質效益;另一方面也同等重要的,是虛實科技亦與包含傳統文化、宗教信仰、心靈療癒在內等「形而上」領域產生許多精彩碰撞。本篇作為【探索宮廟元宇宙】專題上集,將著重兩則國內外結合宗教文化與延展實境的指標性實例,期以多重切角探討乍看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傳統與新潮科技是怎麼兜在一起、所引發的後續效益與反思又是如何。

(圖片轉載自THE HOLY CITY VR官方網站)

被《聖經》稱作「流著奶與蜜之應許之地」的耶路撒冷(Jerusalem)有數千年歷史,是世界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跟伊斯蘭教的聖域所在。貴為世界級的精神信仰中心,耶路撒冷舊城區實際不到一平方公里,每年四、五月,因適逢猶太教的「逾越節」、基督教的「復活節」、伊斯蘭教的「齋戒月」,就會有絡繹不絕的信徒自四面八方湧入,熱鬧非凡。但受Covid-19與國際情勢動盪的接連影響,對朝聖形成阻斷,通往耶路撒冷的路途看似比以往更加遙遠。所幸,在大衛塔博物館(The Tower of David Museum)、以色列的Blime與加拿大的Occupied VR兩間VR公司協力下,發起《聖城(The Holy City)》虛擬實境體驗。透過穿戴式裝置與360環景影像,得以走進聖墓教堂(Church of Holy Sepulchre)造訪耶穌墓穴;也可以登上阿克薩清真寺(al-Aqsa mosque)的岩石圓頂;甚至探索哭牆(Wailing Wall)隧道,寫張紙條並塞在牆縫中進行互動。

(圖片轉載自THE TIMES OF ISRAEL)

《聖城》帶來多重感官的沉浸式體驗不只解決前往耶路撒冷的現實阻礙,讓原訂的朝聖計畫得以持續;對於年紀較長、行動不便者來說,更是近距離圓夢的機會,戴上裝置,便可飛達神聖之地,與千萬信眾一起齊聲祝禱、完成真實世界裡難以企及的聖地巡禮,亦可舒緩耶路撒冷朝聖期間的人滿為患狀況──換句話來說,透過虛實交錯的多感互動內容,也許我們與耶路撒冷、上帝的距離又更進一步了。

數位轉型階段程序 /資料來源:資策會(2023.05),作者整理

翳入天聽的信眾之聲:探問虛實、新舊交融的民間信仰

視角拉回台灣,各地廟宇也積極進行數位轉型,亦有不少如「北港朝天宮元宇宙」VR擲筊抽籤、參拜點燈的精采體驗。而被Discovery頻道譽為「世界三大宗教活動」、同樣透過行走體現信仰決心的「大甲媽祖遶境」於每年三、四月舉行,這趟橫跨四個縣市、沿途停靠一百多間廟宇、來回路程共三百多公里的台灣版朝聖之路,自大甲鎮瀾宮起駕,到嘉義新港奉天宮進行祈福、祝壽、回駕儀式後方得折返,每天平均有20萬人次參與。作為遶境重要站點的奉天宮,今年首度與嘉義縣文化觀光局、宇萌數位科技合作,以XR結合多屏互動、5G、無人機等科技,將媽祖、虎爺信仰與歷史特色以栩栩如生的方式搬到現實世界,透過幾乎人人都有的智慧型手機,便可以啟動虛實闖關與互動祈福儀式,手機或平板掃描指定QRcode,奉天宮的重要神祇「虎爺」便會現身帶路,引領大家探索開臺媽祖、虎爺將軍、千里眼與順風耳等歷史故事,因結合LBS(即時地理定位服務)技術,還可以在奉天宮及附近公園、老街等處蒐集各自象徵不同意義的「五行虎爺」,例如金虎代表財運、黑虎代表消災、紅虎代表桃花、白虎代表靜心、綠虎代表安康,找到五行虎爺可結合實際地景並與其拍照互動,藉此認識奉天宮附近店家與景點,讓位處現地的信眾有更多層次的解厄求福與地方文化體驗。

另一個於遶境期間深受歡迎的XR特色祈福串聯互動,是以台灣信眾常見的拜拜祝願儀式為出發,同樣是掃描QRcode,即可輸入想對神明說的話、並即刻上傳至現場5G行動車的大螢幕,由3D媽祖接收一份又一份的祝福心意,且在蒐集特定數量的祈福小卡後,就能召喚Q萌立體的五行虎爺彩蛋,完成整個數位遶境旅程。經由串聯個人手機螢幕及所有民眾都能參與共享的大型行動舞台,將民間信仰具象化,以新興科技祝福各路香客並上傳心願,讓「心想事成」和「祈福儀式」更有視覺感與臨場感。對於廟方和許多首度參與XR遶境民眾來說,本次尋找AR虎爺、上傳心願祈福與繪製專屬的AR媽祖塗鴉活動是以往沒有的驚奇體驗,也相信互動遶境在5G元宇宙趨勢下會變成另一種特色盛典。

(圖片來源:宇萌數位科技)

跨領域的人文對話:各異其趣的「與神同行」之道

不論是什麼信仰、是否奠基於現實環境的AR、VR、MR體驗媒介,虛實科技的應用都讓傳統文化得以跨越時空藩籬,以更具想像力的方式與信眾或各族群展開對話,參加世界各地的宗教儀式、進行深具臨場感的互動不再遙不可及。站在歷史保存的層面來看,數位內容完成後便不易受現實因素毀壞,也能吸引不同族群的群眾前來共襄盛舉,並深度理解文化價值。然而,科技便捷讓朝聖活動變得更加親近的同時,是否也會降低以往跋山涉水才能真正抵達的意義感?或是否能如實還原儀式的生動度及感動情緒?找到文化傳承與科技發展的平衡點,應該是人文內容與任何發展中的科技在交會之際所必須面臨的課題,也就是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

「宮廟元宇宙」的興起都為文化探索開闢出前所未有的互動體驗,亦存在許多成長空間或無限可能,在可預期的未來,勢必會有更多令人眼睛為之一亮的創新應用出現。以信仰為核心,科技與人文的對話將會豐富我們的生活,舊文化與新科技交流共融將會呈現多彩面貌,就讓我們拭目以待。

更多文章

虛實交融的信仰新紀元 傳統與科技的完美融合創造全新體驗

在這個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隨著數位時代的來臨XR(延展實境)技術的發展建構出各領域的應用場景,當然也包含了文化科技的領域在其中,而宗教信仰——這個看似與現代科技較不會聯想到的領域,正經歷著前所未有的創新。從耶路撒冷的虛擬朝聖到台灣廟宇結合數位的體驗,科技正以其創新的方式,為千年傳統注入新的活力。在這場虛實交融的信仰革新中,2024年的民雄大士爺祭無疑是一個閃耀的亮點,展現了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的完美融合。

而XR相關技術不斷突破的趨勢下,也為文化表達和傳承開闢了嶄新的視野。在文化科技的廣闊領域中,「特色文化展演」因運用XR技術而展現出驚人的吸引力。傳統表演藝術中,舞台與觀眾席的界限分明,現場觀眾往往只能被動接收,難以即時參與和互動。然而,XR技術的應用徹底打破了這些地理和物理的限制。

在地創新:「特色文化展演」的科技蛻變

台灣這片土地孕育了無數民間信仰的,當XR科技注入其中並與傳統文化結合,不僅解決文化遺產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機,還能成為可隨時展示的數位典藏。在每年農曆七月 21 日至 23 日,嘉義民雄的大士爺祭都會吸引來自四面八方的信徒與遊客。這場盛事與基隆中元祭、屏東恆春搶孤、宜蘭頭城搶孤並列為臺灣鬼月的四大重要活動,彰顯了其在台灣民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2024年的民雄大士爺祭,藉由各方的資源整合與注入XR科技能量數,為這場百年盛會帶來了全新的面貌與數位體驗。透過結合XR技術與5G大屏投影行動車,大士爺祭不僅保留了傳統的文化意涵,更增添了互動性和趣味性,讓參與者能夠以嶄新的方式體驗這場文化盛宴。像是利用AR技術,使用者可以在宮廟現場尋找四神獸並在廟宇周遭進行文化路徑探訪並完成搜集任務,藉以了解民間信仰的文化脈絡,增加民眾進行地方信仰參與動機與樂趣,也實現了宮廟經營與傳承的年輕化與數位化。XR 5G宮廟的設計中,也包含透過5G大屏投影行動車展現宮廟儀式,讓在廟會期間無法參與到主要儀式的人們,也能夠用數位方式完成放水燈、祈福等儀式,將心願上達天聽,更透過XR 3D大士爺異地共演表現斬妖除魔與淨化人心的生動性,民眾透過互動參與進而了解文化意涵,並透過數位科技為宮廟文化帶來新的樂趣並帶動人潮,虛實交錯的體驗為嘉義大士爺祭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上這些文化場景與文化科儀的XR體驗設計,有助於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也能讓更多人近身參與這些獨特的地方信仰,從而激發對於文化遺產的興趣和尊重。

科技的引入並非是對傳統的背離,而是對傳統的延伸和深化。通過XR技術,參與者可以更深入地了解文化的特色與深度的含義,這種虛實結合的創新展演方式不僅提高了文化傳播的效率和吸引力,還為文化保護和傳承提供了新的可能性。透過XR技術,我們能夠更好地記錄、保存和傳播文化遺產,進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期待繼續擁抱科技帶來無限的新可能。

更多文章

XR大時代來了!|行銷大師Kotler宣告Marketing 6.0就是沉浸式XR元宇宙行銷

圖片來源:canva

去年COMPUTEX 2024的六大主題:人工智慧運算、前瞻通訊、未來移動、沉浸現實、綠能永續及創新,每個主題都跟XR相關。XR延展實境包括AR、VR、MR,產業發展十幾年下來,技術越臻成熟,並受益於其他科技如5G、IoT、 AI、空間運算、區塊練的支持,為XR提供了穩健的基礎。

且隨著近幾年學著們提出的主張,不論是策略大師Michael Porter主張每個組織都要AR策略,他的觀點為:「儘管我們生活在一個三維的現實中,但我們用來指導決策和行動的豐富數據卻仍然被困在二維的頁面和屏幕上。擴增實境(AR)是一項革命性的技術,它通過將數字數據和圖像疊加到實物和環境上,縮小了這種現實與數位世界之間的差距。AR顯著提高了我們吸收和應用信息的能力,成為人類與機器之間的新界面,開啟一種全新的互動方式,使我們能夠更高效地處理和利用數據,增強決策和行動的效果。」而行銷大師Philip Kotler在新書《Marketing 6.0》中提出「元行銷(metamarketing)」時代」,Kotler認為未來行銷有兩種途徑,一為實體空間加入數位體驗以精簡交易結帳或更個人化的推薦服務,亦或是結合虛擬的消費者虛實融合體驗,譬如寶可夢、虛擬化妝、虛擬試穿、虛擬擺設家具…等利用AR擴增實境,加上五感和空間運算創造出更生動的體驗來提高客戶滿意度和成交率;另一為Metaverse元宇宙,它是和真實世界很類似的數位虛擬世界。Metaverse的概念不只限於遊戲和娛樂,它有絕對的潛力,成為年輕世代沉浸式社群媒體。XR和Metaverse消除了實體和數位的界線,帶來高沉浸式體驗,這就是metamarketing,透過上述兩位大師的觀點相互呼應皆認為未來就是「虛實融合的世界」,而XR+AI已然成為趨勢,是各個領域未來必需具備的能力。

綜觀來說,未來將會有五大驅動力帶動XR的大爆發:

  1. 生成式AI

生成式AI將成為XR的強大夥伴。生成式AI不僅能生成口語化對話內容,還可以與XR的三維立體畫面結合,提供具臨場感的作業和服務,提升產業生產力。虛擬代言和人性化的客戶服務,各行各業都很容易應用。

  1. 數位雙生

XR可以創建虛擬的數位雙生,透過數位雙生,可以在虛擬世界進行模擬,提升精準度,減少實物測試的次數,降低成本。使用者可以在虛擬環境下即時監測實物,降低維護成本,不管是製造業、設計、智慧城市…勢必會普及採用。在醫學領域,醫生可以使用XR技術來模擬手術,訓練新的醫學生。

透過XR模擬操作,學習可以更快速與安全。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良好的客戶體驗設計至關重要。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已被證明是成功數位轉型的關鍵之一。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並將人本思維融入到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如同Gartner分析師Marcus Blosch所強調的,企業應關注人的行為、動機和需求,並根據這些洞察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數位轉型成功的要素還包括理解和協作,跨部門和客戶間的緊密合作,並針對各種問題提出可持續優化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實現數位轉型的關鍵在於利用數位科技的創新價值,包括數據搜集、數據分析和人機互動方式的創新,並設計出流暢、簡單且具創新性的客戶體驗。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市場需求,積極開展數位化創新,並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推動內外部運作的全面數位化,如營運流程、品牌行銷、研發設計、客戶服務、教育訓練等都在範圍內。隨著數位轉型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若能順應這一潮流,將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並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發展。

  1. 短缺的人力資源

XR可以提供更有效率的人員訓練,並優化工作流程,以解決各行各業的勞工短缺問題。例如,在製造業中,員工可以透過XR模擬操作機器,學習更快且更安全,老師傅的經驗可以透過XR保留和傳承。在餐飲業中,服務員可以使用XR來學習如何處理客戶投訴和特殊需求。

  1. ESG永續需求

XR技術有助於永續發展。例如,遠距協作或虛擬會議減少了實體出差,有助於減少碳足跡。此外,XR還可以用於環境教育,讓人們更深入地了解永續發展的重要性。

行銷大師Philip Kotler的新書《Marketing 6.0》

5. Z世代/Alpha世代趨動的沉浸式元行銷 6.0

行銷大師Philip Kotler在他的新書”Marketing 6.0” 宣告「沉浸式元宇宙行銷6.0」來臨,文章前面有提到Kotler認為未來行銷有兩種途徑,由此觀點可得知Z世代和α世代逐漸掌握消費影響力,而他們是真正數位原住民,對新科技的適應能力很強。Y世代雖然對科技也很精練,但他們視Internet純為工具。Z和α 世代就不一樣了,他們成長的過程,Internet是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他們很習慣透過多螢幕和世界連結,可以說生活完全沉浸在數位環境裡。他們理解利用個人data來交換更個人化和喜歡的內容經驗。他們較沒耐心,喜歡短影音,電商是生活的一部分,也很習慣和A I語音助理互動。他們對線上遊戲的喜好也代表他們在沉浸式數位環境和虛擬社群非常自在。他們和應用AR、VR科技的介面互動非常自然。他們悠遊自在沉浸在融合實體和數位元素的生活方式,實體和數位接觸點界線模糊。 XR和Metaverse元宇宙模糊了實體與數位的界線,提供了高度沉浸式的體驗,這就是沉浸式元行銷 6.0。

總之,XR的未來前景非常令人振奮,它「所見即所得」真實感的特色,將在各個領域中發揮重要作用,上述五大驅動力將會帶動XR的大躍進!

更多文章

無牆博物館:AI 與 XR 創造文化新體驗

文/白璧珍

XR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透過數位影像與AI技術,打造沉浸式數位展演空間,將北一女的青春年華共同記憶, 用復刻版影像紀錄與保存。圖片來源:宇萌數位科技 提供

    在現今XR元宇宙與沉浸式科技應用場景越來越多元的互動世界中,「無牆博物館」一詞也是城市規劃中的關鍵概念,概念最早源自法國藝術理論家 André Malraux 在其著作《Museum Without Walls》中提出的「想像中的博物館」,他認為藝術不應侷限於實體館藏,而是透過每個人的想像建構出個人化的博物館。

該展示手法隨著科技的進步,使博物館的存在不再受限於實體空間,而是可透過 XR(延展實境)與 AI 等技術實現虛實交融的多元體驗。不論是戶外空間、線上虛擬環境,還是歷史場景重現,展示形式變得更加靈活,實現 Kevin Kelly 在《5000 天後的世界》中提到的「歷史成為動詞」。XR 技術可以讓時間倒轉,每個人都能穿越過去與未來,自由探索與創造,享受科技帶來的無限可能。

    隨著數位時代的進程,體驗互動在各領域中佔有無可或缺的要素,對於博物館和文化機構,甚至是旅遊、零售商場,皆需要提供嶄新且吸睛的體驗。根據 Harris Interactive 2020年的調查顯示,71% 的受訪者認為發展數位工具對遊客和文化機構來說都是一件好事,而調查中進一步指出84% 的受訪者認為數位工具有助於理解文化遺產,而 83% 的受訪者則認為數位工具讓博物館與文化遺產呈現嶄新面貌,其中74% 的年輕人表示願意參與沉浸式展覽,71%的人願意參與使用 AR 擴增實境參觀博物館,65% 的人表示喜歡使用擴增實境參觀博物館。這些數據顯示,XR沉浸式體驗正迅速成為吸引參觀者的核心關鍵。

XR沉浸式體驗可說是近年來各個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自然歷史場館、文化園區等,甚至智慧城市規劃中的關鍵焦點與創新亮點,以下舉例近期在博物館與文化領域相關案例現況。

導入XR沉浸式數位科技展示設計,期待重現光復樓的歷史故事,並塑造數位與美學教育。用AR遊戲與歷史再現手法,導引校友與同學進入回憶長廊,用手機即可穿越古今,看到當初打造光復樓的日本建築師篠原武男、江學珠校長、教官等,透過聲音、動畫、虛擬角色、復古3D空間等媒材,打造生動的互動導覽情境,探尋光復樓故事。圖片來源:宇萌數位科技 提供
  1. 北一女光復樓:沉浸式古蹟互動的教育新美學

北一女光復樓自 2011 年起,經過多任校長與校友會的奔走與努力,得已爭取到政府支持,展開光復樓古蹟修復與整建計畫。不僅將日治時期古蹟修復,更與 XR 技術結合打造生動的數位導覽體驗,導入 XR 沉浸式數位科技展示設計,擁有14 個專屬的AR科技圖騰,以AR遊戲與歷史再現手法,讓體驗者得以穿越時空,與歷史人物互動,回溯建築故事。此外,以數位影像與AI 技術,打造沉浸式數位展演空間,將校友的共同記憶化為數位影像,並藉由創新功能如時空留言牆與AI試穿校服等科技互動體驗,賦予更多情感共鳴。

近年來科博館透過館內研究人員、專家與學校老師共同合作,結合108課綱教材,希望由學校到博物館,甚至串連各年齡層所需的知識,達到從學校到館內,線上與實體的虛實融合互動體驗,開創國內外XR互動體驗式數位學習的先例。圖片來源:科宇宙悠遊學網頁
館內多條AR學習路徑,讓學生可以從學校或家庭開始出發進行有故事性與沉浸感的體驗式學習。圖片來源:科宇宙悠遊學網頁
  1. 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學習與探索的無界新典範

世界各重要城市中皆有大型博物館,主要典藏了藝術、文史、自然科學或特定主題的瑰寶,一般歸納博物館之功能有典藏、研究、展示、教育等四大維度,而對於民眾來說,博物館則是作為休閒娛樂與獲取知識的重要存在。而台中自然科學博物館作為國家級自然科學教育的場館,結合108課綱教材與XR技術,構建虛實融合的數位學習體驗。透過上百隻線上互動數位學習影片與館內 多條AR學習路徑,並並搭配教育大數據與數位測驗題,學生得以從學校、家庭至博物館無縫銜接,體驗故事化的探索式學習模式。這種創新的學習體驗不僅提升教育效果,也成為國內外XR互動體驗式數位學習的典範

全球重要調研機構近年紛紛導入企業數位力調查,XRA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也正在開發XRI數位力指標量表,幫助企業自我盤點,評估自身的數位競爭力。該量表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參考,並於2024年11月26日的發佈會上正式推出。XRI量表本身將為導入新興科技進行數位轉型的企業提供最佳參考,屆時發布會上也將分享各產業導入XR、AI等新興科技與商模的成功經驗,助力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佔得先機。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園區中AR協助景區以1:1復原了36.3公尺高的煙囪,讓煙囪的雄偉與內部材質復刻重現。
  1. 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互動觀光的創新標竿

台南山上花園水道博物館為日治時期興建的水利設施,現今,已成為大台南地區的知名觀光園區,透過新舊融合的設計手法,園區中結合AR技術打造 25 個互動點位、穿越時空鏡與水旅程沉浸式互動投影裝置及AR互動拍貼機等互動設施,其中運用AR科技復原歷史建築如百年煙囪,以1:1復原36.3 公尺高的煙囪,透過XR科技讓參觀者得以深度體驗場館故事。導入創新科技不僅提升了園區的教育與觀光價值,也使其成為文化展示與互動科技結合的成功範例。

近年來,世界各地的文化機構與歷史場館正積極運用 AR、VR、MR 技術,以突破傳統展示方式的局限,實現更多元且創新的互動體驗。這些技術,有效對於媒材的使用與傳播價值體現多元結合的效益,為體驗者帶來身歷其境的感受。無論是巴黎聖母院、凡爾賽花園、奧塞美術館,還是大英博物館與英國國家美術館等世界知名場館,這些世界級場館皆透過 XR技術重新定義了文化與歷史的體驗方式。同時,經典作品如圖坦卡門、蒙娜麗莎與自由女神像,也在沉浸式技術的加持下,展現出嶄新的觀賞角度與互動潛力。

未來,XR 技術的發展將進一步改變文化遺產的新型態商業模式與價值鏈。它不僅能提供更豐富的文物資訊與古蹟故事,還能讓參觀者體驗到場域的深度互動,激發更多延展性與創造性的故事。未來,「無圍牆博物館」的概念不再僅僅是一種理想,而將融入日常生活,成為文化傳承與科技創新交融的全新範例,連結人類情感與想像力的無限可能性,為每一位參與者帶來更多的深刻體驗。

 

更多文章

走進XR元宇宙- 表演藝術與文化傳承的轉化新生

文/白璧珍

XR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迴路花園 MR幻境夢遊」沉浸式體驗。圖片來源:宇萌數位科技

  文化是一個國家的基石,也是人類發展歷程的重要典藏,而相關作品或創作無論是靜態的保存展示,或是透過展演、閱聽等演示方式,都已經是傳承已久,也行之有年,但因技術限制,往往以靜態視覺、聽覺或文字等平面的方式傳達,存在著許多表達上的局限性,如觀眾體驗是隔離的、被動的,展示本身受空間限制,以及較少互動,因而也難以表達出以觀眾為主體的設計; 就另一個層次來說,傳統的演示手法也難以傳達多層次的文化思維。具體來說,傳統的文化展示設計僅能透過單向或平面方式呈現,諸多限制下更深遠的影響是觀眾對文化內容的理解和反思。所幸數位時代的來臨,XR(延展實境)技術的發展建構出了『文化科技』新領域,其演示手法可謂新型態的典範轉移,為創作者與觀眾打造了新的內容參與形式,透過高度沉浸感、多元互動模式、視覺化功能效果與靈活性,逐漸取代傳統展示方式,提供卓越的文化科技解決方案。

   XR延展實境包含了AR、VR與MR等技術, 是現今「沉浸式體驗」統稱,也代表元宇宙技術與空間運算生態系的發展方向。XR文化展演最顯著的特點包含「高度沉浸感」、「多元互動性」、「多角度視覺化」與「高度靈活性」。透過AR與VR等技術的「高度沉浸感」,使用者可以進入虛擬或虛實整合環境,透過內容與肢體互動,達到親身體驗參與。XR的身歷其境感受,增強了整體演示體驗成效,令人難以忘懷與具備影響力。而XR的「多元互動性」則賦予了觀眾更高的權力,與傳統限制性與被動觀看的演示方式不同,XR可以讓使用者主動參與內容或自主操控物件,並探索不同的視角,實現個人化與有效的體驗式參與。「多角度視覺化」則將概念變成真實,借助虛實整合技術,各種維度如文字、聲音、圖像、影像、3D物件的複雜設計可以融合在同一視角,數據也可以即時串接呈現,形成空間可視化,從而對文化展演主題有更直觀的理解。此外,XR展示手法也更提供了「高度靈活性」,傳統的展示或表演通常需要特定設備與實體空間,XR提供了從手持式裝置、AR眼鏡、VR頭盔、沉浸投影等各種可行性,從延展物件、主動操作、延展空間、異地共演參與皆可進行,參與者的所在地點與場地規模從此不再受限,可適應各種時空環境。

國內近期推出了一款「迴路花園 MR幻境夢遊」,強調多人走動式的MR虛實融合展演形式。圖片來源:宇萌數位科技

  近一步來說,XR相關技術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突破,它還在文化表達和傳承方面開創了全新的視野,歸納在文化科技領域的「表演藝術」與「特色性文化展演」具有顯著的吸引力。傳統的表演藝術區分台上與台下,現場觀眾無法即時參與與即時反應,而透過XR技術,表演藝術能夠打破地理和物理的界限。例如,透過VR技術,觀眾可以在任何地方以虛擬形式參加劇場表演,更可以直接「出現」在舞台上參與演出,大大提升了觀眾的參與感,也讓藝術表演達到前所未有的觀眾覆蓋率。而近期有許多大型展演作品皆推出「VR多人走動式體驗」,題材從「永恆聖母院」、「巴黎舞會」、「今晚與印象派畫家有約」到「消失的法老王」,從歷史建築、歷史事件到虛構故事皆有,也讓劇本呈現與說故事手法大為改變,顛覆傳統的舞台設計與民眾參與,更創新了商業模式。近期國內也推出了一款「迴路花園 MR幻境夢遊」,強調多人走動式的MR虛實融合展演形式,創作靈感來自於台北藝術大學科技藝術館開幕展演儀式,將展演概念虛擬元宇宙化後,變成一場可以重複演繹的科技藝術結合身心靈體驗場。「迴路花園 MR幻境夢遊」首創MR形式的走動式藝術風格,讓表演不侷限於單一舞台或單一場域,亦不限室內或戶外,更重要的是載具體驗輕量化與高移展性,並支援多人同步體驗。此一趨勢預計未來可將各種文化主題IP XR化,內容主題、表演空間與技術配置都將有嶄新架構,達到更流暢且無所限制的新型態元宇宙文化藝術展演。

  而「特色性文化展演」搭配地方信仰與文化傳承也在XR的趨勢下數位轉化,展現出無限的潛力。許多地方信仰和習俗是透過口述傳承的,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些文化遺產面臨著逐漸消失的危險。XR技術能夠將這些信仰和習俗以互動的方式呈現給大眾,並且進行可隨時展示的數位典藏。具體的案例可以參見嘉義縣的5G XR宮廟計畫,例如利用AR技術,使用者可以在宮廟現場進行AR求姻緣或求子儀式,或者用AR尋找代表守護村落與地方的虎爺。代表五方五行的AR虎爺在各個方位出現且有不同顏色,民眾透過手機呼喚虎爺,並在廟宇周遭進行文化路徑探訪並完成搜集任務,藉以了解民間信仰的文化脈絡,並且搭配數位求籤與求好運設計,增加民眾進行地方信仰參與動機與樂趣,也實現了宮廟經營與傳承的年輕化與數位化。XR 5G宮廟的設計中,也包含透過5G大屏投影行動車展現宮廟儀式,讓在廟會期間無法參與到主要儀式的人們,也能夠用數位方式完成放水燈、祈福等儀式,將心願上達天聽,而台灣農曆七月四大祭典之一的「嘉義大士爺祭」,更透過XR 3D大士爺異地共演表現斬妖除魔與淨化人心的生動性,民眾透過互動參與進而了解文化意涵,並透過數位科技為宮廟文化帶來新的樂趣並帶動人潮,虛實交錯的體驗為嘉義大士爺祭注入新的生命力。以上這些文化場景與文化科儀的XR體驗設計,有助於保存和傳承地方文化,也能讓更多人近身參與這些獨特的地方信仰,從而激發對於文化遺產的興趣和尊重。

 XR技術作為一種前沿的科技手段,對於表演藝術和地方信仰的轉型具有深遠的影響。它不僅能夠提升藝術表演與文化活動的沉浸感、互動性、視覺化與靈活性,還能夠吸引更多不同年齡層的觀眾參與。通過虛擬和增強現實技術,我們能夠將文化和藝術以全新的方式呈現給大眾,從而促進文化的傳承和創新。

更多文章

數位轉型實踐指南 用XR與AI打造數位轉型競爭力

文/白璧珍

XR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圖片來源:canva

大潤發曾成功擊敗沃爾瑪(Walmart)和家樂福(Carrefour)等來自美國與法國的強大競爭者,但最終未能抵擋住以科技創新為導向的新零售潮流。大潤發創辦人黃明瑞曾感慨道:「我戰勝了競爭者,卻輸給了時代。」全球半導體龍頭台積電董事長劉德音也在2022年向《財星》雜誌投書,預測未來50年內,人類將借助虛擬實境(VR)、擴增實境(AR)等技術與世界互動,他對於這些技術能在虛擬與現實之間搭建橋樑,並改變人類社會互動模式抱有極大信心。此外,劉德音認為,這些技術將借助高效能運算實現,並對社會產生深遠影響。

隨著科技迅速發展,消費者對新興科技的熟悉程度日益增加,AI、5G、XR、元宇宙等先進技術將提供更多可視化導覽、導購、培訓等服務,幫助各行各業完成數位轉型。早在COVID-19疫情爆發前,產業數位轉型就已成為全球各界關注的話題。在Gartner的「Gartner Hyper Cycle」報告中,過去十年內已描述了如AI、5G、區塊鏈、體感科技、AR/VR、物聯網、雲端運算、邊緣運算和無人載具等技術的成熟階段。這些新技術已逐步進入先行企業的應用領域,並預示著全球產業的未來發展趨勢。Gartner預測,到2027年,全球40%以上的大型機構將在元宇宙項目中應用AR、數位雙生(Digital Twins)和Web3等技術,進一步提升收入。這表明,後疫情時代XR和元宇宙技術對產業數位化的推動作用日益強大。

另一方面,隨著消費者行為變化、疫情後的數位化習慣、全球淨零碳排放目標和勞動力短缺等問題的出現,數位轉型已成為企業應對這些挑戰的關鍵手段。數位轉型不僅能幫助企業提升競爭力,還會引發整個經濟體系的深刻變革。根據台灣資誠(PWC Taiwan)2022年的調查,超過九成的中小企業已經啟動數位轉型,年增率接近兩成,並且調查顯示,長期投入數位化並積累經驗的企業,能夠實現20%的營收增長回報。

根據Google 2021年發布的企業轉型關鍵報告,企業進行數位轉型的首要步驟是確定轉型的具體目標。報告指出,企業數位轉型的目標可分為四大類別,分別為降低成本、提高利潤、簡化運營流程和提升消費者體驗。當今數位工具的普及,如雲端技術、AI、機器學習、AR/VR等,已使得企業必須進行數位轉型來適應市場需求和消費者期待。

圖 Google 企業轉型關鍵報告

根據資策會的2023年調查,產業數位轉型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數位化、數位優化與數位轉型(或商業模式重塑)。

第一階段:數位化
數位化是數位轉型的起點,也是構建數位基礎設施的關鍵階段。在這一階段,企業需要集中精力提升運營效率。對於XR技術的導入,可以考慮建立資料基礎與數位化意識,著重於生產力的提升。這包括建設5G或Wi-Fi網絡、雲端資料庫,並確保資訊安全,進行如360度空間掃描、3D資料庫建模、BIM模型等資料數位化之基礎工作。

第二階段:數位優化
在數位優化階段,企業會進一步解決運營流程中的問題,將數位工具應用於實際操作,達到流程整合與效益提升。例如,XR技術可以用來構建AR導覽、AR零接觸點餐、AI虛擬服務員等系統,提升運營流程效率並減少現場人力需求。

第三階段:數位轉型
數位轉型的核心在於創新商業模式,尋找新的營運模式和盈利點。這一階段會涉及建立新部門或專門小組,並開發全新的商業價值。舉例來說,企業可透過線上VR看屋服務拓展國際市場,將AR技術應用於醫療與復健領域,或推出新型態沉浸式看展或多人走動等新型態展演方式,達到數位轉型之創新服務模式,開發新的收入來源。

數位轉型階段程序 /資料來源:資策會(2023.05),作者整理

在數位轉型的過程中,良好的客戶體驗設計至關重要。設計思維(Design Thinking)已被證明是成功數位轉型的關鍵之一。企業需要深入了解客戶需求,並將人本思維融入到產品和服務的設計中,如同Gartner分析師Marcus Blosch所強調的,企業應關注人的行為、動機和需求,並根據這些洞察制定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數位轉型成功的要素還包括理解和協作,跨部門和客戶間的緊密合作,並針對各種問題提出可持續優化的解決方案。

總而言之,實現數位轉型的關鍵在於利用數位科技的創新價值,包括數據搜集、數據分析和人機互動方式的創新,並設計出流暢、簡單且具創新性的客戶體驗。企業必須根據自身的特點和市場需求,積極開展數位化創新,並建立新的商業模式,推動內外部運作的全面數位化,如營運流程、品牌行銷、研發設計、客戶服務、教育訓練等都在範圍內。隨著數位轉型成為全球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企業若能順應這一潮流,將在日益激烈的國際競爭中獲得競爭優勢,並實現持續的增長和發展。

全球重要調研機構近年紛紛導入企業數位力調查,XRA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也正在開發XRI數位力指標量表,幫助企業自我盤點,評估自身的數位競爭力。該量表將成為企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參考,並於2024年11月26日的發佈會上正式推出。XRI量表本身將為導入新興科技進行數位轉型的企業提供最佳參考,屆時發布會上也將分享各產業導入XR、AI等新興科技與商模的成功經驗,助力台灣企業在全球競爭中佔得先機。

更多文章

XR賦予歷史新生命,開啟文藝復興數位新篇章

文/白璧珍

XR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名譽理事長

結合XR科技幫助文化資產的保存與展示方式,讓歷史不再受限於實體空間與時間的制約,賦予文化全新的生命力,讓文化資產在數位世界中永續傳承。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正站在一個前所未有的十字路口,一個歷史與未來交匯的奇點。美國科技趨勢專家Kevin Kelly在「5000天後的世界」(2023)書中提到,「在鏡像世界中,歷史將成為動詞」。透過延展實境(Extended Reality, XR)技術,時間如同一把鑰匙,可以轉動開啟通往任何時間點的時空之門,而一般認為無法重現的歷史,將透過科技再現的方式與大眾見面,對文化資產的保存帶來了全新的變革。也因此,A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VR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與MR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也將不僅僅是一種數位科技,更是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一種連結過去、現在與未來的情感紐帶。

XR技術在文化資產保護領域的應用,猶如提供強大的工具,去記錄、保存和傳承珍貴的文化遺產。目前文化歷史相關XR案例在全球蓬勃發展,以下分別針對重點經典案例進行解析:

一、古蹟與考古現場:將歷史展現在眼前

古蹟與考古現場是承載歷史現場的實體場所,許多文化遺產往往隨著時間的流逝逐漸損毀或消失,這使得我們無法完全理解與想像其中的歷史背景及文化價值。然而,XR技術的出現使得這些歷史場景得以復原和延伸,透過視覺化的閱讀歷史,使得觀眾能夠深入探索、感受和互動。

案例一:羅馬競技場的擴增時空之旅

以羅馬競技場(Colosseum)為例,這個世界著名的半頹圮古蹟,在2020年透過AR擴增實境技術還原了過往的雄偉與壯觀,遊客可以戴上使用AR/MR載具,身臨其境地進入到古羅馬時期的競技場中,觀看古戰車競賽,聆聽當時觀眾的呼聲,還可立即播轉到19世紀了解歷史的演變,彷彿進行了一場超時空之旅。這樣的體驗不僅重現了過去的歷史場景,還能讓觀眾對羅馬的古文明與社會結構等有更深刻的理解,進一步帶動了古蹟的觀光價值。

遊客戴上AR/MR載具,身臨其境地進入到古羅馬時期的競技場中,觀看古戰車競賽,還可立即播轉到19世紀了解歷史的演變,這樣的體驗不僅重現了過去的歷史場景,還能讓觀眾對羅馬的古文明與社會結構等有更深刻的理解,進一步帶動了古蹟的觀光價值。

圖片來源:公視《擴增實境還原古羅馬競技場 防疫旅遊新體驗》

案例二:諸聖教堂的AR考古探索

基隆和平島有一座諸聖教堂,是西班牙時期的傳教士的居住遺址,經考究位處基隆和平島的一座公共停車場,多年前清大考古團隊挖掘出了遺跡,並透過「大基隆歷史現場再現計畫」進行重建與展示。空蕩蕩的考古遺址現場,為了讓大家體驗與還原當時的黑衣教士與殯葬儀式等樣貌,特別透過了AR擴增實境技術,在現地一比一還原了當時的教堂場景與西班牙式時期的儀式流程。這種融合虛擬與現實的體驗不僅豐富了無形文化資產的展示性,更大大增強了觀賞體驗,也讓人們更好地理解這些古老遺跡的建造與文化背景。

XR技術的應用正逐步改變我們對歷史、文化和遺產的認識方式,這些技術不僅能夠讓過去的歷史得以「重建」並呈現在當代人面前,還能夠活化古蹟、考古現場、歷史路徑、歷史人物和博物館等文化場域,使歷史成為一個可以參與、感受和理解的動態過程。無論是在教育、觀光還是文化遺產的保存上,XR技術都顯示出了巨大的潛力,賦予歷史新生命,成為文化保存必備的數位工具。

  • 資料視覺化:AR使工程師、設計師等專業人員能夠與3D模型和數據進行實時互動,增強工作效率和決策品質。
  • 沉浸式模擬:觀光、醫療、工業等行業將利用AR來進行無風險的場景模擬訓練。
  • 行銷零售創新:AR將成為顧客個性化體驗的核心,能夠顯著提升產品展示的豐富性與購物轉換率。

更多文章

數位共演 XR虛實科技重塑展演互動新型態

文/白璧珍

XR 傳教士

宇萌數位科技執行長

台灣實境科技創新發展協會理事長

VR多人走動案例之一「永恆聖母院」,將體驗者帶入數位生成的虛擬空間,自由地在虛擬空間中移動,極致沉浸感和自由度,讓演出成為一場具有個人化、深度體驗的主題敘事。圖/ HTC、VIVE Arts

VR多人走動演出:虛擬空間中的自由移動與深度沉浸

虛擬現實(VR)技術的核心特徵是將用戶完全帶入一個數位生成的虛擬空間,並通過專業設備(如VR頭盔、手部控制器或手勢辨識等)來進行互動。VR演出中的觀眾,除了可以觀看表演者的表演,還能夠根據自己的意願自由地在虛擬空間中移動,觀眾參與形式也突破了純觀看過程,更可以是劇情故事的一部分。

這類型的VR多人走動演出最具代表性的案例之一是「永恆聖母院」、「消失的法老」等虛擬博物館或歷史遺址重建演出。觀眾在這些演出中,可以透過引導,在虛擬空間中四處遊覽、與其他觀眾互動,甚至可以與虛擬角色對話、解謎、探索環境。例如,在奧塞美術館的VR特展「巴黎1874年,與印象派畫家有約」這個作品中,觀眾能夠透過VR回到印象派誕生的那一夜,在當時的法國街頭自由行走,與知名印象派畫家一起參與藝術革命,而隨著互動劇情的進展,這類VR作品更可讓觀眾有機會與其他觀眾合作、競爭,或是影響演出情節的發展,這種設定使得每一次的觀展經驗都充滿未知與新奇感。

此類演出強調的是觀眾的主動參與和選擇,觀眾的非線性互動和自主性突破了傳統表演中觀眾的被動角色,讓觀眾真正成為表演的一部分。例如在來自法國的作品「熊友靈(Beal my soul)」互動VR體驗中,觀眾要和一起參與的其他觀眾成為夥伴交換靈魂,並透過虛擬世界探索生命的本質,體驗自然與萬物共生的關係,透過群體參與與探索,共構出整場體驗。這一切的發生,依賴於VR空間定位技術提供的極致沉浸感和自由度,讓演出成為一場具有個人化、深度體驗的主題敘事。

國內首創的「迴路花園MR幻境夢遊」,發揮MR核心優勢,使觀眾可以在現實空間中與虛擬角色進行互動,在物理空間內自由移動,且減少在全虛擬場景中的恐懼感與暈眩感,達到更深層次與多元的參與。圖/ 宇萌數位科技

MR多人走動演出:真實與虛擬世界的邊界模糊與交互探索

相較於VR,混合現實(MR)則是將虛擬元素與現實世界融合的技術,能讓使用者在現實環境中與虛擬物件進行互動,實現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想像卻無法看到的人事物。MR的核心優勢在於它不完全封閉觀眾的視野,而是將虛擬內容直接融入真實世界,實現真實與虛擬之間的無縫切換。因此,MR不僅是一個以虛擬空間為主的互動表演模式,它能夠使得觀眾在真實世界中與虛擬物件、角色等進行互動,並且能在物理空間內自由移動,達到更深層次與多元的參與。

MR多人走動演出的案例,如國內首創的「迴路花園MR幻境夢遊」,正是將這種技術的特點充分發揮。觀眾不再單純依賴VR設備進入虛擬世界,而是利用擴實境(AR)與定位技術在現實世界中與虛擬元素進行互動,MR體驗的另一個特點,就是可以透過輕量化的載具或搭配室內外場域進行移地式的展演。例如,在「迴路花園」的演出中,觀眾佩戴MR設備進入一個現實世界中的場景,這個場景中可以有真實的道具與佈景,虛擬物件與角色的呈像會和實際場景之方位或定位有關,觀眾可以在現實空間中與這些虛擬角色進行對話、互動,甚至影響表演的走向。這不僅讓觀眾的身體與表演空間達到了一種直接的連接,也讓表演的故事情節與現實環境之間的關聯度加強,且減少在全虛擬場景中的恐懼感與暈眩感。也有近期發布之MR多人走動作品,利用現今MR載具可以切換鏡頭的功能,在作品中巧妙切換虛實,讓人分不清現場演出是真人或是預錄之3D角色,或者同步製作VRMR兩種敘事版本,將故事作品可以透過不同體驗視角多元呈現,增添豐富度與驚喜感。

因此,MR演出的魅力即在於它能夠創造出一個高度互動且多層次的體驗空間。MR式展演的未來有機會和傳統表演藝術團體結合演出,在同一空間中連表演者、觀眾、虛擬物件、真實空間共同構成演出要素,多人共同參與式的互動演出,將形塑出更高共感的表演與創作。

XR跨越傳統,創新表演形式

無論是VR還是MR,數位XR互動式表演都正在改變當前文化藝術展演的趨勢。這樣的轉變為文化藝術的未來開闢了新的可能性,既能夠吸引年輕一代的觀眾,也能突破傳統藝術的表現形式,進一步拓展藝術的邊界。MRVR技術為演出創造了一個更為靈活、開放的展示空間,讓觀眾可以超越物理空間的局限,在虛擬與現實交織的多維空間中,重新定義「觀看」與「參與」的關係。

隨著數位技術的發展,VRMR已成為各行各業數位轉型的重要工具,對文化展演來說更是為藝術創作者帶來了全新的表現方式,也為觀眾提供了豐富多元的互動體驗。在這樣的背景下,元宇宙中的文化藝術展演已逐漸成為一種未來趨勢,這不僅是對傳統藝術的延伸和創新,也是對未來文化藝術形式的重要探索,預示著我們進入了一個更加互動、沉浸、甚至是「共創」的時代。

更多文章